陆知命,隋朝的杰出医者与政治家,生于公元548年,在富春(今属杭州市),字仲通。他的父亲陆敖曾是陈朝的散骑常侍。在知识渴望和学识广博方面,陆知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以坚定的道德标准生活,并且在当时著名的太学担任博士职位。此外,他还曾在南狱担任正官。
随着陈朝的灭亡,陆知命回到家乡,但他很快卷入了高智慧等人的反乱中。当时,这场叛乱威胁到了江左地区。然而,由于他的声望和智谋,被称为三吴之望,杨广王被召至江都来平息这场动荡。当时,他成功说服了十七座城池中的叛军首领,以及包括陈正绪、萧思行在内的一百多名战士投降。他因而获得了仪同三司的地位,并得到了大量土地和宅邸,同时也推荐他的弟弟陆恪担任汧阳令。
然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陆恪并不如百里奕斐那样有才华,因此他们上表请求让步。这一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随后不久,因为对隋文帝迁都洛阳这一重要决定持有积极态度并撰写了一篇《太平颂》来提倡这一想法,所以他虽然没有立即得到新的职务,但仍然保持着皇帝的心意。
经过几年的时间,没有机会再次调动岗位,他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请允许他去高丽宣扬皇家的风范。他解释说:“古代圣人通常会设立边疆守卫,以防止野草杂木滋长,而普通人则奔波于尘世,或像狂人一样盲目前进。我希望暂停我的宫廷礼仪,只要你让我去执行我的使命。”通过这个请求,他希望能够传达中国文化给高丽国王,使其理解到杀戮与生育之间的差异,以及君臣之间忠诚与效忠的情感纽带。
通过自己的言辞以及深厚的人格魅力,最终成功地说服了高丽国王承认隋朝的统治。这一成就被呈报给隋文帝,从而赢得了其深深的尊重和喜爱。不久之后,被授予普宁镇将一职。而由于他在官场上的清廉正直,不畏权势,便被安排在御史台工作。
随着炀帝继位,又一次荣升为治书侍御史。在此期间,他以坦率无畏、勇敢正直闻名,为整个官僚阶层所敬仰。但由于某些原因,最终遭遇免职。不过没过多久又重新获得原来的职务。在齐王暕大肆淫乐放荡、周围小人们占据地位的情况下,即便面对权力的压力也不屈不挠,上奏弹劾此事,最终导致齐王失宠,其它官员震惊不已。
最后,在辽东之役中作为受降使前往东暆道,与敌军进行谈判,大业十年(614年)逝世于京师,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御史大夫,以纪念其一生的贡献及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