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绪之前,谁当了皇位的呢?仿佛天问,刘吉似应有答案。明代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十一年(1475)成为内阁成员,这个人品行和万安差不多,但还有一点要强于万安——脸皮更厚。明代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
这位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仁兄,他尸位素餐,精于营私,因此屡遭谏官。但他靠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排挤打击他的人,得以在内阁任职18年。其时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一批人,不断他,但刘吉的官却越做越大,当时人们奈他不得,这说明了明朝的吏治已经糟透了。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
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只是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翊)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
河北省《博野县志》第472页载:“明刘太师 刘吉墓,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五十六》
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劉吉字祐之,是博野人。他通过正统十三年的进士考试,被授予编修之职,并且充任经筵官。在完成《寰宇通志》的工作后,他被提升为修撰。随着天顺四年的侍讲读身份回到东宫,以忧归京城。
之后,他参与撰写《英宗实录》,并且提出请求终身制,但未被允许。他又担任侍读学士直到经筵,然后逐步升迁为礼部左侍郎。
在成化十一年,他与另外一名同僚共同受命担任翰林学士,并进入了政治圈中的重要决策机构——内阁。此后,他先后升迁为礼部尚书,再次获得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然而,即使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和指责,有关他的行为问题,也因为他的坚韧和聪慧而最终得以继续掌握高级职务。这份坚韧精神让许多人称赞他,“棉花”就像不怕弹一样耐心地吸收一切质疑,而不是轻易放弃或改变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