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
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了時老作曲的大作《春香傳》後,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寫出这样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開始涉足作曲領域。由于從未經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過樂理和黃梅戲系統知識結構,对音樂熱愛加上勞動愼慎,使得他很快就在工作之餘自學樂理與黃梅戲系統知識,使其很快勝任並取得顯著成果。在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一生的創作旅途中,有一部作品特別引人入勝,那就是1984年的《渖婿招婿》,這部作品在當年的省級戲劇節獲獎,這為他的創作生涯開啟了一扇大門。
進入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這位對於傳統藝術有著極高尊重和執着的人,在不斷探索、創新中,不僅繼續保持原有的藝術水準,而且還展現出了新的風貌。他們所處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他們所表現出的特色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體現了一種文化精神,是一種對於傳統藝術認真的追求。
隨著時代發展以及個人生活經歷變化,以及對於自己的理解深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早期純粹喜愛音樂逐步轉向將自身的情感、思想融匯進音樂中的过程。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看到了多次輝煌成果,比如1990年與1992年的《山鄉情悠悠》、《桃花扇》,這些作品都獲得國家級獎項,如“金杯”、“飛天奖”,證明了他的才華非凡,也使我國黃檗舞蹈界更加精彩多姿。
然而,在全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人们对美妙音乐表现出无尽热爱与赞赏之际,这位艺术家的灵魂似乎也已经开始远离尘世,以一种超脱而神秘的情怀将自己的生命故事编织进这首首充满情感色彩与历史意义的地球乐章。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执着、关于艺术与生命的一段传奇,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场永恒的声音,为我们的内心带来平静与启迪,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属于这个星球上的那份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于那些曾经因程學勤而被触动过的心靈来说,无论是在遥远的地方还是身处繁华都市,只要他们能够听到那首首源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但却跨越时间空隙流淌至今日子的旋律,他们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依然充满诗意,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小小英雄或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