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古籍考证表明,伯牙本姓俞,其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虚构的说法,而在《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则称其为“伯牙”。东汉高诱注解:“或作雅”,现代《辞源》亦同。古代“伯”姓颇为普通,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伯牙以七弦琴著称,其技艺超群,被誉为“琴仙”。《荀子•劝学篇》记载了他的弹奏技艺之高超:“鼓琴而六马仰科。”《吕氏春秋·本味篇》传述了他与钟子期相遇的情景:一方弹奏志在高山流水,一方领会心意如泰山江河。此外,《琴操》还记载了他三年无成后老师带往东海听海潮鸟鸣,以此悟出创作《水仙操》的灵感。至今,《高山》,《流水》,以及这首作品仍被认为是由他所创。在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描述众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其中夸赞他的音乐演奏极具生动美妙。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他与钟子的故事也屡见并广受传颂。例如,在《吕氏春秋.本味篇》的记录中,提到当初他和钟子期共赏自然风光,对彼此产生深刻影响。而在另一处文献—— 《列子•汤问》,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叙述,即二人之间关系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理解。当他们共同聆听自然之美时,他们的心灵能够瞬间达成共鸣。在另一个版本里,据说有一个名叫成连的人教过他三年的时间,但因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而被送去向另一个能人学习。他最终通过观察海浪、森林和鸟鸣获得启发,并创作出了那首著名曲目。但是在某些地方的记载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是否有第三个人物参与教学过程或者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故事背景,这些细节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代音乐家的形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