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楚郢(今湖北荆州),但他并非姓俞名瑞字伯牙,而是以“伯”为姓,“牙”为名。东汉学者高诱注释称“或作雅”,而《辞源》也指出“伯姓牙名”。在古代,“伯”是个常见的名字,如周武王时代的贤臣伯夷和秦穆王时代的马术家伯乐。
作为一位著名琴师,伯牙擅长弹奏七弦琴,其技艺超群。他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被誉为“琴仙”。《荀子•劝学篇》记载了他的弹琴故事:“鼓琴而六马仰科”,显示了他的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关于他与钟子期相遇、领会其心境的故事,其中提到了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象。
《琴操》中记载了一个有关他的学习经历:三年来无成,他老师成连带他去东海蓬莱山听海潮声及鸟鸣,以此激发创作灵感,最终创作出了《水仙操》这首作品。这首曲目现在仍然被后人传唱,并且还有两首曲目——《高山》和《流水》,据说也是由他创作。
后世对他的评价颇多,有些甚至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他的音乐魅力。在《吕氏春秋》和《列子》的记载中,都有关于他与钟子期相识的情节,这段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而在另一则历史记录中,《列子•汤问》的描述更为详细,它提到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以及当钟子期逝世后,伯牙摔断了一根弦,不再弹奏,因为认为没有足够的人能理解和欣赏他的音乐。
最后,在其他文献如《乐府解题》,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他如何跟随老师成连学习,但未能迅速取得进步的情况,最终得益于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东海旁边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从而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并创造出了更多精彩纷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