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边界”概念是不断演变的。术语limes在罗马国家发展历程中,意义也随之转变,体现了罗马从小城邦走向庞大帝国空间范围的变化。
最初,“边界”指的是维持生存所需的罗马城“城墙”。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努玛二世确立并由疆界神特米努斯守护,这被视为推动扩张和不后退政策的象征。
随着共和国末期版图扩展,“边界”观念延伸至整个已知世界。斯特拉波在《地理学》中提及“落入我们版图的地球”,几乎等同于当时罗马人的“已知世界”,这也是他们外部扩张目标所追求。
到了帝制时代,“边界”观念超越了已知世界,将其定义为全球(领土全境),其理想化编织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维吉尔颂歌,如《埃涅阿斯纪》中的描述:“统治万国,不设任何限制。”这构成了一个无限统治权力的理想,即所有陆地和海域都是他们的罗马领域。
这一观念深植于社会心中,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管理全球,并扮演全球角色,直到晚期仍然被视为当然的事实。在提奥多西称瓦伦提尼安为“世界之主”的时候,这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最终面对现实时,它们才意识到自己只是幻想而非现实。
尽管如此,这一思想持续影响欧洲人,查士丁尼企图恢复帝国、希特勒寻求建立新秩序都可见此渊源。在这些变化与发展中,表示“边界”的术语limes含义也发生转变,从最初指光秃秃泥路到军事道路,再逐渐包含军事道路内的防御线,其实体意义和范围都有所增广。最终,在4世纪后,limes被用来指代更广泛含义——即边境地区,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防线或道路。这反映了帝国空间范围日益增长,也体现了军事霸权和空间控制需求。不过,无论如何扩张,都无法实现梦寐以求但实际上不可实现的大型帝国野心,因为经济资源无法支持这样的庞大规模防御体系,最终导致帝国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