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肖伧京剧史论研究者揭秘京剧著名女演员的传奇故事

自幼受到父祖的熏陶,对于戏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1913年,张肖伧毕业于浙江四明会计专科学校后,他投身到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计核局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追求。他找到了名师陈秀华,与其学习《捉放曹》等须生戏,并通过这段时间结交了一批来自伶票两界的人物,如溥侗、朱素云、孙菊仙、赵子敬等,他们都成为他的知交好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肖伧不仅在京剧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还广泛地听取了京华名角们的演出,每当有机会时,他都会写下自己的剧评和剧讯。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开始着手撰写《燕尘菊影录》,这是一部详尽的小传集,记录了许多伶人的传奇故事。这本书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提供了珍贵视角。

十五年之后,张肖伧又编著了一部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大作——《菊部丛谈》。这本书由大东书店出版,并且得到了梅兰芳先生题签书名,而贾璧云则为它画上了封面的精美图案。在这本书中,张肖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对歌剧趋势、艺派别以及艺术源流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方面展示了他作为戏曲评论家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戏曲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在上海交通银行任职期间,张肖伞与其他同仁合作编辑出了《戏剧旬刊》、《十日戏剧》等多期杂志。此外,在上海出版商家担任编辑时,他还负责过上海《半月戲劇》、《戲劇旬刊》的编务工作。以不同的笔名如“Xiao Xue”、“Qing Qing Shi Zhe”、“Yue Hong”、“Shuang Hong”、“Tian Yin Lu Zhuren”,他撰写的心灵独白般的话语达到了千篇之数,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情感表达赢得读者的喜爱。

与冯小隐、冯叔鸾、郑过宜并称“四大评剧家”,他们共同创造出了无数让人难忘的情节。而随着抗战胜利后的新时代到来,张肖伞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告梨园及双黄界》,在文中赞扬那些坚持民族气节,不轻易演绎负面角色如程砚秋、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先辈,其激情洋溢的话语像一道强大的风暴席卷整个戏曲界,让每个人都受到了触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