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传统认为他姓俞名瑞,字伯牙,但这实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杜撰。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皆称其为“伯牙”。东汉高诱注释:“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辞源》亦同。古代“伯”是一个常见姓氏,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
伯牙以七弦琴著称,其技艺超群,被誉为“琴仙”。《荀子•劝学篇》记载了他的弹奏技艺之高:“鼓琴而六马仰科。”在《吕氏春秋·本味篇》,有关于他与钟子期的故事:当听闻海水澎湃、群鸟悲鸣的声音后,他创作了著名曲目《水仙操》。
至于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它成为了后人创作歌曲《伯牙吊子期》的灵感来源。在历代文献中,对于他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其中提到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以及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这段描述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音乐演奏之美妙。
在其他文献如《吕氏春秋》和《列子》,也有关于他与钟子的传说,其中描述他们对自然景象产生共鸣的情景。例如,在泰山之前,他心中的志向是流转;在流水旁,他又重新回到泰山。此外,《列子•汤问》的记载则更详细地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他们对彼此所追求的事物总能相互理解和共享。
最后,《琴操》和《乐府解题》的记载揭示了一个教育故事:著名教师成连教授的是技术,而学生万子春则善于情感表达。因此,当面临瓶颈时,成连带着学生去东海寻求万子的帮助,并成功地启发了学生创作出了作品。这一经历被视为一种移情作用,使得音乐从纯技术层面提升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