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长兄蒙哥继承为大汗,他因此被封为王。第二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国(现在的云南等地),在激战之后于1254年破大理城,大理灭国,并入大蒙古国版图。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元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也为后续对南宋的征服奠定了基础。随后,蒙哥正式宣布攻击南宋,而忽必烈则作为主要军事指挥官率领军队深入南方。在与南宋交战期间,蒙哥病逝,但这并未阻碍元军继续前进。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城,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至于东方征伐,忽必烈最远曾经踏上了日本的大陆。当他登基之初,他还不知晓一个名叫“日本”的国家存在。那时,这个遥远的地方常常通过高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其海盗也时常侵扰高丽。这让忽必烈产生了一种想法——利用这些海盗来削弱敌人。他认为这是既能解除国内压力,又能间接打击敌人的完美策略。但尽管如此,他两次派遣使团和军队前往日本,但都因天灾人祸而失败。
除了对内战争和东方征伐外,蒙古帝国还发动过三次规模宏大的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亲自带领的大軍;第二次由窝阔台派遣拔都等将领;第三次由蒙哥派出旭烈兀统帅。但对于忽必烈来说,他并没有参与任何一次西征他的主要战斗场所一直在中国境内,如云南省的大理国以及最后对抗灭亡的 南宋。此刻,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在东西方向上还是在中原地区,对于扩张版图和实现统一目标,一贯坚持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是无疑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而他所面临挑战及采取行动的情景,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伟政治家的决断精神,更展示了当时世界各民族之间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历史上的三次西征虽有其重要性,但它们并不直接关联到我们的焦点人物——忽必烈。如果说有哪一次西征与他关系较为密切,那或许就是第三次,由他的亲弟弟旭烈兀领导。在此过程中,即便旭烈兀因为返回选举大会而结束了这场远行,但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了即便是在疆域广阔、力量强大的帝国内部,也会出现权力的斗争和分歧。而我们今天回望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那些时代背景下的人物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权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