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天才,他就像那旋律中跳动的生命,温柔而深情。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
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有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是,这个转变并非易事,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徐代泉采取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一面听,一面记谱,并且因为他的功夫扎实,所以比十几岁的小孩子还快地掌握新知识。最终,在艺校的一系列教学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来撰写。
这一过程既苦又难。他必须熬过无数个夜晚,不眠不休地工作,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份工作对于任何有志于成为一名优秀作曲家的希望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而当作品完成之后,那份满足感则如同太阳一般明媚而强烈,让人陶醉至极。
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徐代泉致力于三个领域: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书方面,他除了本职之外,还曾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也没有闲暇时间;在创作方面,他不仅专注于黄梅戏,还涉及京劇、泗州戲等多种类型,并为60余部教学劇目寫過音樂;研究方面,则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如《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并荣获编纂成果二等奖。
关于安徽地方特色之美,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起,其中尤以他的黄梅戲電視劇為代表,這些作品包括《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每一首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此外,由於對黃梅戲充滿熱忱與敬畏之心,以及對古典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渴望,使得這位65歲高龄的大师依然保持著活力,不断地推广和发展这门艺术形式。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位普通教师成了传奇人物——来自小镇上的歌手,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处,用自己的双手塑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