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他并未年轻时就踏上这条道路,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月中,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如今,在刚刚步入“80后”的行列中,他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等工作。忙碌,是他现在生活状态的代名词。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刘嘉麒院士语速不快,但声音却显得格外响亮。在两小时多久的深入交流中,他展现出一位坚定的立场和鲜明观点,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老兵般炽热、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的是刘嘉麒。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那时候,他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要为家族改变命运,便埋头学习,以知识换取希望。
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他犹豫无比,最终选择了1960年考取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所学校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制,“基本不花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路易经简单,上大学后他发现自己还要在野外跋山涉水。三年困难时期来临,加上吃不饱的问题,使得一些条件更好的同学选择退学回家;而刘嘉麒没有退路,只能坚持下来。
尽管如此,这段苦日子最终被他转变成兴趣,最终成为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不仅成绩优异,还因其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被选为助教继续留校深造。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刘嘉麒已经37岁,与班里的年龄最小者相差十六岁。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追求梦想。他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且成为了一名博士学生,此举让他再次站在起跑线上,对待学习充满激情,即使是一名“老学生”。
硕士毕业后,再次放弃原单位优厚条件,为博士站台,是一个决定性的抉择。当结束漫长27年的学生生活之后,44岁的大刘已经成为了一个领域内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力远超年龄限制。
今天,无疑是一个强者的形象浮现出来。一位曾经在长白山八下青藏高原三次北极两征南极的地学大师,现在仍旧带着探险家的热情,不断揭示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玛珥湖(火山口湖)古气候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时代的地学界领军人物。而这一切,都源自那个决定性的选择:珍惜研究生的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坚实基础。
1986年,他获得了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又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论文作者。这些荣誉都证明了他的决心和努力,以及那些早已过往但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情感驱动力,每一次挑战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是为了更广阔天地的一份力量分配给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上的每一步前进。而正是这样的态度,也让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位传奇人生的真谛——既要看到自己的成就,更要看到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因为只有不断前进才可能触摸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