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百次失败明朝重铸千锤百炼为何清军一击即溃

很对人对明朝的财政管理并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随心看小编一起来探究。因为明朝和士大夫共天下,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全留给死老百姓。大清不那么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能落实收税的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只要让清军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财政动员力就高于大明两京十三省了,对农民军来说是强过明朝几倍的对手。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注意上面第一栏年份,顺治9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大明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末日,一年的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大清入关缺乏文牍资料,只拿来征税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大清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也没有其他大臣愿意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大清与明朝在花费效率上也有差异。

大清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他们知道自己有多少士兵,也舍得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即便快结束时慈禧也知道兵是雇来的不是抓来的,所以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大明总是在逼急时才给军官足额经费,每位兵发月薪一两多,不过实际拿到多少天自然清楚。不同之处在于,无疑使得当时的大理院更有积极性去进行战斗,更能够为李自成造成压力远远超过那些养寇自重的大臣们。

此外,大明的一部分岁入用作劳役或物品,而中央政府真正调配到的最多只能达到三四百万元,所以即便仓库里充满物资,大吏也不常能得到足够补给,只能不断行军并抢劫,以至成为汉族民众最害怕的武装集团之一。大理院则将近八成收入以银币形式存在,可以随意调动,因此尽管他们也是贪婪无度,却明白沿途抢劫会影响行军速度,在战斗任务期间肯出资购买物资,并且确实有一笔可用的资金。因此,与农民军相比,当时的大理院机动能力当然要优越得多,而且能够应对拖家带口的情形。

大理院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式的地界,它懂得忠诚建立在利益之上。满洲皇帝既敢于抢夺,又敢于挥霍,只要取得胜利,不介意别人也获得丰厚收益。在其从初步崛起到覆灭这3个世纪间,都能够吸引内地商业力量支持数千名战斗人员前往新疆远征并击败边疆民族,比汉唐时代任何力量都要强悍。在蒸汽船尚未开进长江之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之抗衡,从帕米尔高原以东一直到中国边缘地区。大英帝国还未开始干预中华世界,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势力能敌得住它的手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