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昭王十七年、魏昭王六年(前二九〇),韩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来维持自身的独立和安全。首先,韩国派遣使者游说秦昭王,提出一项有利于双方的计划:请求秦国攻打魏国,而不是继续对抗韩国。在此基础上,韩国又进一步献出领土,以换取和平。通过这样的外交努力,秦与韩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然而,此时的战场却转向了魏,这一次是以河东为代价换取了蒲阪和皮氏。
随后,在大良造白起和左更司马错率领军队进行连续作战的情况下,魏国失去了包括垣邑在内的大量城邑。这一系列失地让韩国内部感到压力巨大,因此决定寻求与秦的直接谈判。成阳君主张接受这些条件,但遭到了魏昭王的拒绝。此时,一位名叫圭的人提出了一个策略,即让成阳君成为人质,这样他就不会轻易前往秦都。但成阳君坚定地选择了去见面,并且带着武遂二百里的土地作为礼物,与东周同行前往朝见秦昭王。在那里,他表达了愿意屈服并求得和平的心愿,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此后不久,在公仲侈逝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90年,另一个名为公仲侈的人担任相位。他深知,只有通过更多牺牲才能确保国家免受进一步侵扰,便再次派遣使者向秦求助,并割让武遂二百里土地给予秦,为的是获得不再进攻自己的保证。最终,这种妥协策略得到了成功,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性的休战状态。在这期间,公仲侈过世,但他的政策仍然对接下来几年的局势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