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元:梅兰芳演技探究——青衣与花旦的辩证
在我年幼时,父亲郝寿臣对我的学业有着极高的期望,他坚决不允许我学京剧,而是希望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上人。然而,我却被京剧深深吸引,不仅偷偷学习京剧,还经常陪伴父亲到戏台旁边,模仿他表演。我虽然遵从了父亲的意愿读书,但我的内心始终渴望着舞台。
在大学期间,我遇到了燕京大学的丁秉鐩,他后来回忆起我们曾一起见过杨小楼,但这段记忆似乎并不真实。在庆乐园看袁世海表演《青梅煮酒论英雄》后,我们成了朋友。1944年10月17日,在张伯苓家中,我司鼓并唱出了《醉打山门》的两支曲牌,那份声音雄浑笃实,让人难以忘怀。
随后,我获得了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留学的机会,父亲亲自送我去机场,并叮嘱我学成早日回国。我在美期间,没有放弃对京剧的热爱。在地道车站喊嗓子和唱念,是我维持 京剧情感的一种方式。1951年,与卓孚来、赵培忠、蒋中一共同创办了美国第一家京剧票房“国剧雅集”,它最终在1953年首次公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回到中国后,我奉命归国,在北京师范学院任教,并讲授《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同时,我也参与了一部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但由于父亲因病不能完成角色扮演,这部影片最终没有完成。此外,《郝寿臣脸谱集》的出版,也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一度失踪,只是在1980年代通过王光美同志的一份画册才得以重现。
直到退休前夕,即1990年,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考试研究委员会时,我再次担任委员。这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或是在海外或国内,都让我有机会不断探索和传承梅兰芳先生那不凡的艺术魅力——青衣与花旦之间那无穷尽的情感世界。我相信,这一过程将会继续激励着更多人去发现和理解梅兰芳这位传奇人物所展现出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