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寿臣因受尽了“经励科”的盘剥,尝够了“戏子”低人一等的况味,决不许郝德元学戏,严令儿子读书做个“人上人”。郝德元生在父亲身边,绕膝承欢,耳濡目染,懂事就爱唱戏,并着意摩仿,屡遭申斥。德元生性孝顺,谨遵严命,从小学到大学一读十六年。终因迷恋京剧,他暗下苦功,在课余不离父亲左右,对待父亲演出偷学技艺。当时他还能自弹自唱,一副行家里手的模样。
在他的学习期间,他曾介绍燕京大学丁秉鐩结识杨小楼(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郝寿臣艺术评论集》中收录过丁秉鐩先生回忆郝寿臣的文章,但在编者注重对郝德元曾介绍燕京大学丁秉鐩结识杨小楼一事,认为是丁本人的攀附,没有证据显示两个人真正认识)。
1940年,在庆乐园观看袁世海演出《青梅煮酒论英雄》,并与其结识。1944年10月17日,在张伯苓家中,由校友吹笛,他司鼓并演唱《醉打山门》中两支曲牌,那嗓音雄浑笃实、韵味醇厚,让人感受到他继承了父亲神髓。
1948年,当他取得美国纽约大学入学许可书和助学金时,他决定留美深造。在美期间,他没有忘记京剧,每天喊嗓唱念怕干扰邻居,就跑到地道车站,在进出站时车轨隆隆作响之际喊几声、唱几句,一连唱上几趟道车。他对京剧做出的最大贡献,是1951年与卓孚来、赵培忠、蒋中一起创办美国第一家 京剧票房,“国剧雅集”,先后公演86场,他们影响力使得各地华人社会有几十家之多,而且越办越火。
1956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时,因为曹操一角由他父母合作演出,《醉打山门》,毛主席说:“听说你儿子在美国留学,要叫他回国工作吧!”于是当年的秋季末叶,又回到故土。这次归国后,我担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讲授《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成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使该方向研究水平全国领先,是重点建设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此外,我也参与了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前预演,但由于劳累及心脏病发作无法继续参加。我恳请袁世海代替我扮曹操,以便完成这部作品。此举被视为对国家培养更多表演人才的一种贡献。
随着时间推移,我致力于整理我的艺术资料,最终1962年11月,《郝寿臣脸谱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珍贵资料几乎全数丢失,只有一本幸存下来。直至1996年的再版,再次让这些宝贵遗产见光又亮相。在脸谱集的再版首发式上,我通过王光美同志赠送给主席湖南故居永久陈列,为后世传承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