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务局工作的父亲,以精通胡琴而闻名,自幼家中便充满了京剧的气息。孙志宏从十二岁起,就开始接受孟昭霖先生的指导,孟昭霖是一位常在票房吊嗓的艺术家,他教导孙志宏说,老生唱腔必须吐字清晰,不可有“包音”的滥用,更不能让行腔拖泥带水,每一次表演都要紧密联系剧情和人物,为观众提供真实感受。同时,对于节奏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学余派还是杨派,都需要节奏紧凑,“一块板”才能打动人心。
随着年龄增长,孙志宏到周福隽门下拜师学习。在那时期,周福隽作为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是一位年逾七十高龄但依然精力充沛的人物。余叔岩所创作的“十八张半”,孙志宏虽然自认为模仿能力强,但实际上他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当他向周福隽展示自己对《乌盆记》的演唱时,被对方指出每一个字都不符合规范。周福隽要求孙志宏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演唱方式,把一切外来的东西忘掉,从零开始。
为了帮助孙志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余派京剧唱腔,周福隽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手法。他画出了坐标图,其中横轴代表小节线竖轴代表音高,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坐标点。这一方法极为详细,让每个字都被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志宏花费六年的时间学习了多部戏曲作品,如《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直到他的老师过世才停止学习。
2000年,当.sun-21.04-18:4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