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孙志宏票友与演绎者

在那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天津港务局,孙志宏的父亲是一位擅长胡琴演奏的人物,他自幼便被卷入了京剧世界的怀抱。12岁时,父亲请来了常征吊嗓的孟昭霖先生,让他指导孙志宏。在孟昭霖先生严格的指导下,孙志宏学到了老生唱腔吐字要拒绝“包音”,行腔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脱离剧情、人物,为唱而唱,而非仅为了哗众取宠。此外,他还深刻理解到唱腔节奏必须紧凑,要达到“一块板”的效果,无论是学习余派还是杨派的话节奏,都必须精确无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18岁时孙志宏拜入周福隽门下。当时周福隽已是71岁高龄,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他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对于余叔岩创作的小品《十八张半》,孙志宏虽然自认为模仿能力强,但直到真正向周福隽学习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一切都不过是在表面上打扮。周福隽用画坐标来表示唱腔,将横轴画上小节线,竖轴画上音高,把每个字的坐标都详细描绘出来。他要求孙志宏将每个字的心脏点都找出并分析,从而使得每一个声音都是经过精心琢磨和研究。

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志宏花费了六年时间学习,每当周福隽过世后,他又继续寻求新的老师。在2000年的某个春日里,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书桌上时,他决定托人介绍拜杨乃彭为师。杨乃彭教授了他许多经典戏曲,如《坐宫》、《碰碑》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的声音和舞蹈技术的手感。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京剧之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