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灭亡后清朝满族为何重视儒家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往往困难重重,因为他们的文化体系存在根本差异。元朝尽管实现了统一,但最终因为治国无方而迅速衰落,其强行推崇蒙古文化并削弱汉人的文化身份,这种做法加剧了其短暂统治的命运。随着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政府,他们可能吸取了元朝失败的教训,因此极力倡导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甚至到了令人瞩目的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女子守节成为一种社会准则。众所周知,清代婚俗混乱不堪,由于满族出身于游牧民族,但为什么清代对女性守节提出了如此严苛要求?在入关之前,满族婚嫁习俗又是怎样的呢?

据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最喜爱的是海兰珠,她曾经二次嫁给皇太极,而皇太极亲封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都是他的前敌人林丹汗的福晋。在游牧民族中,不同家族间可以进行婚姻,并且父子继承权是一种常态;对于满洲人来说,即使战胜敌对势力,也会将获得的人质女性纳为自己的妻妾,从此可见,不论是哪个时代,对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都不是绝对强制性的。

中国历史上,对女子守节并非始终如一,一直到明朝才开始提倡这一点。在秦汉时期,无需立法就允许妇女自由选择是否续弦;长平公主即便寡居后再嫁卫青也未受干涉。而唐朝时期,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亦曾丧夫后再娶,在当时,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没有强调妇女必须守节。

宋代虽有程朱理学兴起,但寡夫再娶仍然很普遍,如临朝称制的刘娥便二次嫁予宋真宗。而明初提出妇女须守节,是明太祖驱逐蒙古后恢复汉制、汉文化统治地位的一部分,他所推崇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说,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升“夫为妻纲”的道德理论,使得从一而终成为对女子行为规范中的要求之一。

《会典》记录,如果一个女人在30岁前丧夫,并持续独居到50岁之后依旧不愿意续弦,便可由官府表彰。这两方面——官府与乡绅——共同努力确立了这一习俗,使之深入人心。

因此,当满洲人入关建立清王朝,他们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就仿效明代制度,再次推崇汉文化及儒家思想,其中程朱理学尤显重要性。此外,还有关于贞节牌坊修建的事迹,从顺治初年开始,最终于顺治九年得以实施,为那些保持完美风范继续单身至死者树碑颂扬。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