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往往困难重重,因为他们的文化体系存在根本差异。元朝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最终失败在于治国无方,其试图强行汉化自己的政策,迫使人们向蒙古文化学习,这种做法导致了元朝的短暂性。到了满族建立清朝后,他们可能吸取了元朝教训,因此极力推崇汉文化和儒家思想,以至于这种推崇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守节是女性行为准则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众所周知的是,清代婚姻习俗混乱不堪,由于满族出身于游牧民族然而为什么清代对女子守节要求如此严苛?在入关之前,满族婚嫁习俗又是怎样的呢?
据说清太宗皇太极最爱的人物海兰珠竟然被他二嫁给自己,并由他亲自封为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都曾是皇太极敌人的林丹汗福晋。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与父兄继承权一样平常,而对于满族人来说,即便是在战利品中也包括敌对势力的女性,从而可以看出,满族女子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一夫一妻”观念。
中国历史上,对女子守节并非始终如一。秦汉时期,由担心女儿不愿意结婚而立法,没有规定女性必须守节。如果一个寡妇想再嫁,那么官府并不干涉。例如汉武帝刘彻的大姐长平公主,在丈夫去世后,又重新嫁给大将军卫青。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都没有提倡女子守节。
即便宋朝出现程朱理学这样的思想,最开始寡夫再娶也是很常见的事例,如临安称制的太后刘娥,她第二次嫁给了宋真宗。但提倡妇女必须守节,是在明朝才被官方提出。当明太祖驱逐了元朝蒙古人之后,他恢复了汉制,也就是恢复了汉文化的统治地位,而程朱理学成为儒家的代表,被用作官方信仰,他宣扬的一套夫妻关系理论,被提升至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一生只有一任配偶”的要求变得更加普遍。当明会典记录下,如果一个女人在30岁前就已失夫,并且一直保持独身状态直到50岁之后也不再改嫁,那么她就会受到官方表彰。而各级政府和乡绅们都非常支持这个行为,使得女子守節成为社会规范之一。
当清代满洲人入关时,他们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就恢复了一些明代制度,并且继续推崇汉文化以及儒家学说作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其中程朱理学尤其受欢迎。在顺治初年开始,每逢有保命之举,就会修建贞节牌坊;到了顺治九年,这种风气已经广泛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