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弘治至嘉靖年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但随着万历年间的腐败和内部矛盾加剧,逐渐走向衰落。在这种背景下,天启帝朱翊钧登基时仅十岁,其母武妃对后宫权力的扩张导致了政治上不可收拾的混乱。
天启三年(1613),李贽、汤显祖等学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对明代文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一时期也见证了明朝晚期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难,如农民起义如王元帅起义、郑成功抗日战争等事件频发。
由于朱由检即位不久,便被迫于天啟五年(1617)承认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为藩属,并且不得侵犯其领土。这标志着明朝正式放弃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为后来的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随着内忧外患加剧,崇祯帝朱由校即位时已是深陷困境。他的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并未取得实际效果,而是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他试图整顿军队和财政,但最终因缺乏有效手段而失败。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崇祯十四年(1641)发生南京失守事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南京城,使得皇室再次流离失所。此后的两年的时间里,大顺军占据首都北京,与清军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在崇祯十六年(1643)被彻底击败。而崇祯帝本人则是在同一年的一场火灾中自尽身亡,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