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者在社会的斗志与创新立项申请书的力量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而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坚持的旅程。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时刻,他才真正踏上这条道路,这种决心让他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

如今,刚步入“80后”行列的他依然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穿梭,一有空闲就投身于科普工作和咨询服务之中。忙碌,是他当前生活状态中的一个常态。但对于刘嘉麒来说,这份忙碌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接受采访时,他的声音响亮而清晰,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一名科学家的坦率和自信。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事情。”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斗志昂扬,以及作为战士般的人生态度。

1941年出生的刘嘉麒,从小就在逆境中学会了奋斗。在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文学,但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报考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那里的学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一个无奈但又机遇重大的决定,它开启了一段既苦又美好的学习旅程。

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一丝无奈逐渐变成了热情。他发现这个专业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能力,不仅要在校园内深造,还要到野外去探险。虽然那个时代困难重重,但刘嘉麒没有放弃,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地质学家。

4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曾经是学生,再次成为学生;离开单位,又重新回到研究岗位;硕士、博士论文交出了优异成绩……每一次转折点都是他人生的一个新篇章,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证明。

现在,当回望过去,当思考未来时,刘嘉麒仍然保持着那种初出茅庐时的心怀远大。他告诉年轻人:“树立远大志向,要珍惜读研究生的每一个瞬间,不好高骛远,要一步一步做起来。”同时,也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年轻就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如果能比别人多前进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更容易。”

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依旧选择“忙”,因为这是给社会留下的东西也是对国家、老百姓负责的一种方式。“也不是觉悟高,”他说,“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

结缘地学已有一甲子之久,但对于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存有更多憧憬。他认为中国的地质领域已经很强大,但是还不足为止,有些基础理论尚未突破,有些技术手段依赖国外,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