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燕国最后一任君主,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亲燕孝王去世,他继承了燕国国君之位,史称为燕王喜。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为了加强与赵国的联盟,燕王喜命令丞相栗腹与赵孝成王结盟,并赠送五百金作为酒资。然而,这段时间内赵国正遭受长平之战带来的重大损失,其孤儿尚未成年的孩子们都在战争中牺牲,他们的父母也多数战死或失踪。
当时,有人建议趁着这个机会攻打赵国,但大夫将渠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与人交好、互通有无,并且以如此厚礼相待对方,是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且,他还警告说,如果不顾这些良好的关系而突然发动攻击,那么这样的行为是不吉祥的,也不利于取得胜利。但是,尽管他提出了这一点,还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可行的机会,因此决定发起进攻。
当时,大夫将渠极力劝阻,但是他的声音并未被听见,最终,他只得流泪地跟随着军队。在战斗中,由于策略上的错误和内部矛盾,加上赵军廉颇的大才干,不仅两支先锋部队被击败,而且大军也遭到了包围,最终不得不求和。
过了一些时间后,在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又一次紧张的情况发生了。这回是由李牧率领的一支强大的秦军向北侵犯,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剧辛原先居住在赵国,与庞暖友好,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可能影响联盟的人物。当时,赵国内政动荡,因为连续不断的地震和秦军围困,使得他们更加脆弱。此时,他们任命庞暖为将军,而剧辛逃到到了邻近国家——燕国寻找庇护。在这种情况下,想象中的优势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掌握的情形。剧辛虽然知道庞暖是个容易对付的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被俘虏杀害,以及他的全体士兵。
总结来说,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外交政策还是在战争策略上,都需要深思熟虑,每一步行动都应该慎重考虑,以免因为轻信或急躁而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人物常常会反复思考、权衡各种因素,然后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