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帝(天上掉来一顶大皇冠)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Yesün-Temür),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真金之孙,元显宗甘麻剌之子。早年承袭父亲的晋王爵位,镇守漠北,1323年发生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弑,他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时未有太大变动,但国家已进入多事之秋。
泰定帝即位后,在人事上采取宥和政策,尽可能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所重用的是他在漠北晋邸的从龙之臣,如旭迈杰、塔失帖木儿、倒剌沙等。其中回回人倒剌沙是泰定一朝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在他的主导下,不少回回人入朝担任要职。
当时元朝各地不断发生天灾,大量地方爆发饥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使得许多畜兽被饿死。而泰定四年的江淮水旱灾更是严重,对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外,还有洛阳蝗灾、四川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面对这些灾异连连的情况,当时的地理最高汉臣中书省平章政事张珪向泰定帝请求整顿弊政,并提出了肃清铁失余党、对和尚和道士加以限制、裁汰冗官等建议。但这些提议并未得到采纳。
湖广、云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数民族多次起义反抗,是为农民起义的一种预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不是规模宏大的起义,也足以说明国势衰弱。
最后,在致和二年七月十日,有传言指出也是因为内忧外患而导致了他的去世。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传说,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与其去世有关。而关于他的死因,最终还是一个谜团,只能留给历史学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