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年出生于山西阳曲,一生与书法、绘画共鸣。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与艺术家,他以字青主自称,别号公它、乔山等。在经史诸子以及佛道学问上,他游刃有余,同时对医学也颇有研究。他在诗书画三艺中均有所建树,以行书尤为突出,被誉为“气韵斐然”。马宗霍赞其隶书“怪过而近于俗”,草书则“宕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
他的绘画亦不凡,以竹片勾勒而成,其笔触之细腻令人惊叹。傅山收藏金石古籍甚丰,对篆刻尤精一针见血。他留下了《霜江龛集》十二卷及《荀子评注》,至今传世多件珍贵墨迹,其中包括那位朋友张钺赠给他的一纸孟浩然五律十八首,这幅草书作品,是他信条之一:“作字先作人”的体现。此诗卷落笔情深意长,变化无穷,如同随性应物般自然流畅。每一笔每一个墨点都透露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心世界。
此外,这份草書詩卷展現了一種沉着痛快與險峻跌宕的氣勢,它不僅是傅山藝術觀點與思想追求的反映,也是他創造力和個性的完美結晶。这份作品,不仅展示了傅山對書法藝術的深邃理解,更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一次精彩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