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福华科研究生院的交通工程追梦者在自然之美中绘策

作为交通工程的“追梦者”,邵春福在华科研究生院的自然风光中,绘制出了一幅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图景。他的故事始于东京奥运会,不久前,那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幕式,而北京奥运会却在国内热搜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超过23000名网友回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场面对面的交汇,让国人感受到了无比骄傲。

除了那壮观的开幕式表演,当时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也让国人感到自豪。那是一段关于疏散时间的统计数据——27分钟用于贵宾疏散,全部观众疏散完毕,用时不到2小时。这背后的科学规划、精准计算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授邵春福。

30年后,中国的交通也将如同日本一样发展起来。作为高考恢复第一年的考生,年轻时的邵春福意气风发。他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唯一的一个公费留日名额,在京都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初到日本的时候,他体验到了高速公路上的车水马龙,大阪到京都50多公里路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以至于他晕车险些呕吐。

望着面色苍白的邵春福,佐佐木纲问他初来日本的情形。“与想象完全不一样,这么多车,堵得根本走不动。”邵春福说。佐佐木纲听后笑着,“你们国家正在搞改革开放,急需交通人才。30年后,中国的交通状态就会如日本今天那样,我们拭目以待。”

一年过渡期结束后,他拿下数理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系统科学研究所正式职位。在那里,他承担了20余个项目工作。当1999年决定辞职回国时,他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因为那里是他关心的问题——我国急需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只需要27分钟,无不会有误?” “4年后可以验证。” 邵春福自信地回答质疑者。在2003年的末尾,他接手制定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车辆疏散方案,当时预计有16万人参加、7000辆机动车集中抵离。他提供了调整建议和组织方案,最终确保27分钟贵宾安全撤离。

随着中央政府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把交通强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对于乘坐火箭升空的人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他负责第一个专题——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用基础理论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如何落实“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铁则铁”,节约集约用地,是他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在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组成综合输送系统中较少考虑枢纽换乘或货物转运,而未来人的出行和货物运输需要多方式最优组合,这给构建超级网络和刻画行为研究带来了创新机遇。”

《规划纲要》描绘了一幅由6主轴、7走廊和8通道组成全国123出行圈及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宏伟蓝图。这成为邵春福团队奋斗目标,他们正在从事城市与城市通资源优化配置等项目研究,用科技创新助力蓝图实现。

给学生定下“基本功” 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被称作魔性建筑之一,但它也是每一名北交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每15分钟一组,看单位时间内多少车辆通过,还要进行一次人机较量。而这正是为了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要追赶,就不能仅靠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还需要有后辈人才跟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