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栋梁,以其对花般细腻的情感和夸张的才华,在这门艺术中留下了璀璨的足迹。他的家乡曾是庐剧的摇篮,他在那儿长大,耳濡目染于庐剧之声。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校录取,从此他深入学习庐剧音乐,并且立志要为这一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当时机未至,他被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这让他感到迷惑不解,但学校领导的话语却给予了他理解:“我们要为庐剧种下一颗种子。”虽然这个种子未能及早开花结果,但30多年的等待,最终让他转向黄梅戏。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因为庐剧与黄梅戏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为了快速掌握新技能,徐代泉采取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通过记谱来学习,与老师同步听课,这样的方法虽苦难,但最终帮助他迅速掌握了 黄梅戏曲目的编写。
在创作方面,徐代泉投入心血,如坐木马观流水。他有时会连续七八天无法完成一个音符,也有时候作品完成后,他会因为悲伤而哭泣。在一次次创作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学员们学习和欣赏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教师、作曲家和研究者,徐代泉的一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在教学方面,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上,不仅限于电视剧和舞台剧,还为60多部教材中的歌曲作曲,每一种都体现出他的广博知识;而研究方面,则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泗州戲”、“安慶弹腔”等著作编纂,其中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尽管已65岁高龄,徐代泉依然保持着活力,在文化界仍扮演重要角色。他的名字与《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紧密相连,是对花般温柔又夸张才华的一次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