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赵俊峰的相识,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和微信的交流。2014年2月中旬的一天,美丽晋城“兰花杯”书法美术作品展在山西省美术馆开展。在开展仪式上,我与赵俊峰相识,他面目眉清目秀、性格内敛沉稳,字如其人。我记得当时他的作品写的是一件草书。一次,赵俊峰打电话,向我咨询往《笔阵图》发表文章事宜。还多次在微信里交流,比如启功先生有一件书法作品,存在笔误,通过微信沟通取得了共识。
去年6月,晋城市成立硬笔书法协会,赵俊峰和我约稿;一个月后,我收到《晋城市首届硬笔书法作品集》,拙作放在了卷首。虽见面不多,但感觉赵俊峰是一个热衷于书法的青年,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书法艺术的真理,而且性情率真、为人谦恭。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于我来说,这里的文化氛围深厚,让人有种浸润其中之感。我多次应邀到晋城讲学和出席一些书法展览的开幕式,对晋城书法有一些了解。
从唐楷入手,又浸淫于篆隶,再行草書取法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王铎等,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山西日报》等省级报刊也给他做过专题介绍。能担任晋城市硬笔书协主席、中职工画家协会副会长及市属各类艺术团队负责人的角色,无疑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
写行書不能不寫草書;寫隸書不能不寫篆書。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学习新技术上的积累,也体现在不断探索不同风格之间融合之处,使得每一篇作品都充满变化与发展。而这正是赵俊峰所秉承并实践中的智慧。他说他前几年写草書较多,现在则临写行書较多,这样的转变无疑使他的视野更加广阔,同时也让他的技艺得以提升。
林语堂曾说:“如果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字画家,而不是油画家。”这句话让我深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汉字本身价值观念的一种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够喜欢上这种传统文化,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走进了一条独特而重要的人生道路——一种心灵上的修养,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因此,不仅要“技进乎艺”,更要“艺进乎道”。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深厚的情感投入,就无法真正把握住这些文字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此外,还需要不断学习文学史、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具深度,更具有时代意义。
总之,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全方位地涉猎相关领域,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一次提升。而作为一个同行者,看着这样的过程,让我的心情既欣慰又激励,也让我对未来的期待变得更加坚定。不知何时,我们再次能够站在一起,为这段共同经历增添新的篇章,或许那时,我们可以一起看待那些被时间抚摸成金色的墨迹,那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如同亲眼见证历史的大师一般。但愿那一天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