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大学的校园里,郝德元作为一名学子,不仅勤奋学习,更是对京剧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好者。他的父亲郝寿臣,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于京剧充满了无限热爱和敬畏之心。尽管如此,郝寿臣对于儿子的未来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他希望郝德元能够读书做个“人上人”,远离戏曲界的辛酸。
然而,在受尽了“经励科”的盘剥和体验了“戏子”低人一等的艰辛之后,郝德元决定自己走上舞台。他不顾父亲严厉禁止,暗自学习京剧,并在课余时间随父亲参加表演,从而偷偷摸仿技艺。直到1938年辅仁大学毕业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弹琴、念白、做脸谱,就像行家出身一般。
毕业后,郝德元开始工作,但他并没有忘记对京剧的热爱。在1940年与袁世海相遇后,他更是被深深吸引到了这门艺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在庆乐园观看袁世海演出《青梅煮酒论英雄》,并与其结识,这次邂逅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
随后的几年里,郝德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美洲还是在中国,都坚持不懈地投入到对京剧艺术研究和传承上。1951年,他与其他几个同胞一起创办了美国第一家 京剧票房——国剧雅集。这座文化殿堂不仅为华裔青年提供了一片展示才华的地方,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普及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6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时,由于主角曹操原定由他的父亲扮演,但因病未能完成任务。面对这一紧要关头,郝德元请求领导权衡是否要保全一个戏校校长,以便多培养几个表演人才,而不是让整个项目因此而失败。此举既显示出了他对于家庭责任感,也展现出了他作为继承人的担当精神。
1962年的《郝寿臣脸谱集》的出版,为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记录下了一代接班人的努力与奉献。在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出版社收存中的脸谱胶片被糊上了窗户,一切都似乎失去了痕迹。但幸运的是,有志之士王光美同志最终将这本珍贵画册发还给家族,让它得以重见天日。
1996年的再版首发式上,那本用主席珍藏本重印的小册子,被永久陈列在湖南故居,使得这个故事又一次流转开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名字——鸿溢春声录——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个男人——鹤立鸡群中的鸿雁——他们共同编织出的传奇篇章。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起始,一段旅程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