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寿臣,作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被誉为“戏界泰斗”,他对儿子郝德元的艺术追求始终持有严格的态度。然而,郝德元生性孝顺,对父亲的艺情充满了敬仰和模仿。他在读书期间,即便面对父亲的反对,也私下学习京剧,并在课余时间跟随父亲演出,从而掌握了一手好戏。
直到1938年,郝德元毕业于辅仁大学,他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复制父亲的唱念做表,无论是歌唱还是弹琴,都达到了行家里手的地步。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家庭教育仍然重视传统学术,而非艺术修养,因此郝寿臣依然希望儿子能从事更加被认为“正规”的职业。
1940年,郝德元与袁世海结识,并开始积极参与京剧活动。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不仅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家京剧票房——“国剧雅集”,并成功举办多场演出,还推动了京剧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此外,他也回国后成为北京师范学院教授,并致力于教育心理学研究,使得首都师范大学成为国内领先的地区。
1956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影片《群英会·借东风》时,由于主角曹操一角由其父扮演病倒,郝德元恳请袁世海代演,以保全国家培养更多表演人才。这次事件凸显了他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家族艺术形象的一贯态度。
1962年的《郝寿臣脸谱集》出版后,其珍贵胶片一度失踪,但幸运的是,在1980年代王光美同志捐赠之前,这本画册得以恢复并重新出版。1996年,又有一次精美再版,该版本通过主席珍藏本重印,并永久陈列于湖南故居,为后人留下宝贵记忆。在整个过程中,虽然遭遇种种挑战,但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使得他的名字与中国古典戏曲永远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