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天津港务局,孙志宏的父亲是一位擅长胡琴的艺术家。自小,他就被卷入了京剧世界的怀抱,在票房里聆听着父亲与他分享关于京剧艺术的见解。当年轻的孙志宏刚刚12岁时,他父亲便请来了名声远播、能吊嗓的声音孟昭霖,让他指导孙志宏学习老生唱腔。孟昭霖给予了孙志宏一番严格的指导,强调吐字要清晰,不容许“包音”,行腔要紧凑,不允许拖泥带水。他教导孙志宏,要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为唱之余不应忘却观众,以此来区分真正优秀演员与那些只求表面的哗众取宠者。此外,孟昭霖还强调了唱腔节奏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余派还是杨派,都必须掌握其独特的话节奏,使之紧凑而精致,就像一块板一样坚实。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12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18岁的大少年,此时他拜访了周福隽,这位71岁高龄但仍旧如同山岳般稳固的人物,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在那里,孙志宏自认为自己对余叔岩所创作的一些作品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但直到遇见周福隽后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周福隽听到孙志宏以优雅的声音演绎《乌盆记》时,他冷静地指出:“虽然你的声音优美,但严格来说,你每个字都没有准确。”这让孙志宏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更加细致地学习,并且将其他一切都抛弃,只专注于正确地理解和表达每一个字。
周福隽用坐标图来展示唱腔结构,将横轴画上小节线,竖轴画上音高,然后对每个字进行详细分析,把它们变成了可以测量和研究的事物。这就是他们之间共度六年的过程,在这期间,孙志宏学习了十二部戏曲,其中包括《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等。直至2000年,当他的师傅周福隽辞世后,阳光下的旅程才继续向前推进。他通过人脉介绍拜访了杨乃彭,一位深谙京剧内幕的人物。在那里,他得到了更多宝贵知识,如《坐宫》、《碰碑》的精髓,从而使自己的京剧艺术更添几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