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尚小云,1899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的原名是德泉,字绮霞。我来自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而我的父亲尚元照,在光绪年间担任那王府总管。当时,我和三弟尚富霞一起投入李春福门下学习戏曲,并在三乐班中坐科。在那里,我先习武工,然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
1912年春天,我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首次登台,这使我成为了当时青衣行中最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我配戏四日,这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知名度。在那年的某个时候,我加入了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并开始在班里崭露头角。我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寰、龚云甫、高庆奎、白牡丹等同台献艺,那是我京剧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此后,我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同时我们搭班演戏。他派出的艺术风格让我感受到了爽朗明快和洒脱大方,无论身段动作、念白或神情,都让我竭尽全力的摹拟效仿。在这基础上,我向他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及唱腔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在艺术上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
1927年秋天,我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以青衣剧目为主。我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在三十年代末之前,有三十多部新编或改编的剧目,其中包括《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等。此外,还有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如《摩登伽女》、《相思寨》以及《北国佳人》,这些都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京剧舞台上的十分难得的大胆突破和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创编更多新的作品,如《梅玉配》、《兰陵女儿》以及《龙女牧羊》,展现了高亢圆亮的声音,以及优美端庄的手法。此外,他还擅长念白,不仅韵律性强,而且具有京白特有的节奏鲜明之处。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刚烈与柔媚之间完美平衡,让观众对女性角色形象产生深刻印象。
除了作为一位杰出的表演者以外,还是一位对戏曲教育事业贡献巨大的教育家。他1937年创办了荣春社科班,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鼓励他们博采众长,不搞门户之见。不论是自己还是学生们,都要不断追求卓越。而他的科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为京剧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