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的经历如同一部戏剧,充满了曲折与挑战。在童年,我因父母早逝而独自一人承担起生活的重负。少年时期,我放弃了学业,踏上了江湖之路,在不同的文艺团体中学习京剧、马戏等艺术形式,同时不忘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我的写作生涯也在报纸上展开,如《自治新报》上的小说和杂文。
1927年,我加入了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并在此期间深入研究京剧5种角色——花旦、净角、武生、丑角和老生——它们是京剧艺术的一大精髓。我后来还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这段经历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5年,与阿英共同组建新艺话剧团,我们致力于创作话剧和电影剧本。此外,我还在上海美专及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国文,并参与了一些影视项目,如《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等。
除了实践工作外,我也积极从事理论研究。我的作品包括多部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小说,如《朱仙镇》,以及多篇戏曲理论文章。我出版过多部关于中国戏曲史的专著,总计超过400万字,其中包括《中国戏曲论集》、《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等。
此外,作为一个热衷于集邮的人士,我收藏了一批珍贵邮票,从红印花加盖票到解放区票邮集中,再到国际各国邮票,每一枚都让我感受到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魅力。我希望通过这些收藏,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份特殊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