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波涛汹涌的天津港边缘,孙志宏作为一名职员,在他的家庭中就耳濡目染着京剧的精髓。父亲是一位擅长胡琴的艺术家,他家的客厅常常是票友们聚集的地方。在12岁的时候,孙志宏接受了著名京剧表演者孟昭霖的指导。孟昭霖深入浅出地告诉他,要拒绝那些不符合戏曲传统的“包音”,避免行腔拖泥带水,更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唱歌要为角色而非为了哗众取宠。他还强调了节奏感的重要性,让孙志宏学习到学余派、杨派的话节奏,使其变得更加紧凑,就像一块坚硬的板材。
随着年岁增长,18岁时孙志宏拜访了周福隽,这位71岁高龄的大师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在周福隽那里,孙志宏第一次尝试唱了一段《乌盆记》,然而得到的是批评:“你唱的一个字都没对。”周福隽要求他必须从头再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唱腔,将所有外界干扰抛之脑后。他用坐标图来分析每个字,每个音符的情形,把横轴上的小节线和竖轴上的音高画得清清楚楚,然后详细解释每个字所处位置。这正是学习余派需要的一种严谨方法。
经过6年的刻苦训练和学习,一共掌握了12部戏曲作品:《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2000年,当他决定继续深造时,他向杨乃彭请教,并学会了《坐宫》、《碰碑》的精华。此刻,他已成为一名成熟且有深厚功力的京剧演员,其路途充满挑战与汗水,但也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