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湖北名人伯牙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音乐巨匠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首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考证显示,伯牙本姓俞名瑞,其“字伯牙”乃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杜撰之词,在《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称其为“伯牙”。东汉高诱注云:“或作雅”,现代《辞源》亦曰:“伯姓牙名”。古代的“伯”乃一普通姓氏,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乐。伯牙,以弹七弦琴闻世间,其技艺卓绝,不仅是能手,也是曲作者,被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记载其弹琴六马仰科,《吕氏春秋·本味篇》则有其鼓琴知音钟子期领会志在高山流水之事。《琴操》中述及他三年未成,便师承老师成连带至东海蓬莱山听海潮群鸟悲鸣声,感而创作《水仙操》,现存曲目包括《高山》、《流水》(皆传说作品)和此曲。

后人以摔琴谢知音故事,为题材创作了诗歌《伯牙吊子期》,历代文献对其记载众多,最早见于荀况所著《劝学篇》的瓠巴与鱼、伯牙与马演奏互动描写。在夸张的手法下,他们音乐演奏生动美妙如同自然景观。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当钟子期听毕他的鼓瑟,他便觉得心境如同泰山若巍然;又随着心境转变,他感到心情如江河般广阔无垠。而另一版本来自于《列子•汤问》,其中描述了两位艺术家的交流:一方以高山为志,一方以江河为志,但两人均能共鸣。这段佳话被后人传颂,并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故事。

最后,《列子的汤问篇》详细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一次深刻交流: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触及到某种极致,那么另一个人也能够洞察并理解这种情感。这份共鸣,使得二人在不同的场景下形成了一种默契,而这份默契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精神的体现之一。当钟死去,彼此之间无法再次沟通接续,这让主角决定终身不再弹奏,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真正理解他的音乐灵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