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反复赞颂的柳贯锋刃

柳贯,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以博学多通著称。他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对经史、百氏、数术、方技及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与虞集等并称。

柳贯早年察举为江山县教谕,不久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在任期间,他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使其业成而仕。其中最著名的门生包括宋濂等。泰定元年被擢升为太常博士,并出任江西儒学提举。一度隐居十余年后,再次受朝廷重用,被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最终在至正二年病逝于大都(今北京)。

尽管官位仅止五品,但柳贯在文坛影响深远,其诗写得古硬奇逸,有“文场之帅,士林之雄”的誉称。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是他的得意门生,对柳贯有着深刻的尊敬和学习。他留下了多部作品,如《金石竹帛遗文》、《近思录广辑》、《字系》、《柳待制文集》等。

柳贯的诗风古硬奇逸,《山桥》一诗代表了他的特色。他自己说:“何庸夸险绝,我实厌神奇。”对江西诗派既有崇拜也有批判。在《自题稿卷》中,他表达了对那些只追求险恶而非真挚情感的态度反感。而他的散文则以议论长于事详词核见称,但大多是墓铭碑表等应用文字少有抒写性情之作。

他对于当时社会风气进行评论,如“比数十年,学者大抵有自利之心,而志日益卑,道日益远”,指出了当时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精神境界下降的情况。此外,他还有一些题跋文字自然活泼,为一些好的小品文提供了素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