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以博学多通著称。他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对经史、百氏、数术、方技及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与虞集等并称。
柳贯生平简介如下: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再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濂等。在泰定元年(1324),他擢升为太常博士,并参与朝廷大典的论定,其精审闻名天下。在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归乡杜门十余年后,又收徒授学。
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柳贯,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直到去世前夕。他虽官位仅五品,但在文坛影响颇广,其诗写得古硬奇逸,被誉为“文场之帅,士林之雄”。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是他的得意门生,并对柳贰的深厚造诣表示了尊敬与感激。
柳贯留下了多部著作,如《金石竹帛遗文》、《近思录广辑》、《字系》、《柳待制文集》等,其中尤以其散文见长,它们严整而雄浑,被时人所赞誉。不过,他的散文多用于墓铭碑表和兴学修桥等实用性质,而抒情性较少,只有一些文章如《答临川危太朴手书》,文字自然真挚。
除了文学创作外,柳贰还对当时社会风气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学习中的自利心日益增长,使得志向日渐低下。此外,他对于当时的文坛也持批判态度,将其视为追求名爵的手段。而在题跋文字中,有一些短小自然的小品,也展现了一面活泼可爱的一面。这一系列言论,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