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虞集,元代的学者和诗人,在1272年3月21日出生于湖南衡阳。我的祖籍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而我的父亲虞汲曾在宋朝担任黄冈尉,他随后迁居到了江西省崇仁。我母亲杨文仲,是国子祭酒的女儿,她对我进行了早期教育,我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在3岁时,我已经能读书,而且4岁时,我就开始学习《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阳修和苏轼的文章,这些都是通过口授完成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儒家经典知识也逐渐丰富。在9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理解儒家经典的大旨。而到了14岁,那时候我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元朝统一中国后,我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1297年,当元成宗大德元年的时候,我来到大都,也就是今天北京市。大德六年,即1302年,被推荐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之后,又被任命为国子助教。由于我的教学风格严谨且有影响力,所以求学者们很多。
1312年的皇庆元年,当元仁宗即位时,我被任命为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在那一年里,上疏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其中充满了真知灼见,这让仁宗印象深刻。
至于延祐六年的1319年,除了担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外,还被提升为国子司业,并最终成为秘书少监。
1327年的泰定四年,与王约一起陪同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解释经书,上都的大臣对此感到非常佩服。当时泰定帝让我升职为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并提出了建议,让京东沿海土地用于开垦,以防止潮水泛滥。这不仅可以逐步增加税收,还能吸引数万民众聚集在京师周围,从而增强保卫京城的能力。虽然这些主张并未得到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就是基于这些建议之一。
登基后的文宗知道我,有所了解,因此当他登基后,就让我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一旦他决定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纂《经世大典》,便指定赵世延和我共同总裁这项工作。当赵世延离职后,由于眼疾无法继续工作,所以由我独自负责完成这项任务。我花费两年的时间,将全书编纂完毕,在1331年的至顺二年完成,全书共计880卷,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事结束后,又被提升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但因为眼睛不好,再次请求外放,没有得到允许。这段期间内,一直到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都没有机会离开。但终于,在1348年的五月二十三日(6月20日),病逝于家乡崇仁。我获得谥号“文靖”,并追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为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