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化学残留挡在餐桌之外石家庄教科研网笑傲厨房的科学小能手

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只需凭肉眼看试纸条上的T线颜色的变化,就能快速判断出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但在10多年前,这还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相关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牛奶、肉类等动物源食品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

因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找到“大海捞针”的方法

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大部分化合物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随时动用大型精密设备,不仅成本越高,还影响了他们完成大批量检测任务。这不仅制约着检测试剂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中国人也是人,我国人的命也值钱。”看到这一现状的小沈建忠决心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实现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

今天,当我们见证了中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从无到有的小故事而言,我们深知这一路走得多么艰辛。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出口到日本鸡肉被发现磺胺残留事件后,小沈氏更坚定了从事动物源食品安全研究的心志。他决定投身于此,从而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权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9年国家投入1400万元资金,在北京设立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是为此起点,小沈氏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攻关,最终创新半抗原设计理论建立库容超过500种抗体资源库,并研发80余种重要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等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等产品。此外,他们还将目光投向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为未来的战役打下坚实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