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昭王十七年、魏昭王六年(前二九〇),韩国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请求秦昭王攻打魏国而非韩国。同时,韩国又向秦国献上土地,以换取和平。秦昭王接受了这一提议,并集中兵力对魏发动大规模攻击。在此期间,魏冉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对魏施加压力,使其割让河东地区以换取蒲阪和皮氏。此后,白起和司马错率领的军队继续进军至轵城,攻占了包括垣邑在内的六十一座城市。
随着连续的战事侵蚀,韩国遭受巨大损失,其南北两个铁质中心——宛(今河南南阳)和邓(今河南孟县西)均被夺走。面对如此局势,韩相公仲侈主张屈服于秦,但遭到魏昭王拒绝。在这样的形势下,他提出将扣留的成阳君作为筹码来威慑其他国家,但成阳君坚持己见,与东周之君一同前往朝见秦昭王。当时的成阳君表达愿意与齐盟并向武遂地区二百里土地进行奉献,以期结好于秦。这一策略得到了实施,而公仲侈也最终去世。
在这段时间里,当公仲侈病重之际,他命其子韓珉为使者,再次前往求和,并同意将武遂二百里的土地交给予秦,以换取不再攻打自己的保证。尽管如此,在韓珉访问期間,因公仲死讯传来,这场外交活动也就此告结束。而隨著這場外交活動結束後,大量戰鬥帶來的人員損失與財政負擔,使得韓國的地位日益衰弱,這種局勢直至後續歷史發展中繼續影響著三晋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政治格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