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第39位君主,其本名为姬职,是燕王哙之子、太子平的弟弟。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期间,他招贤纳士,并通过策略和军事行动大幅提升了燕国的地位。
在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利用韩国势力支持,迎立了姬职,即后来的燕昭王。但当时,燕国内部混乱,姬职与太子平发生冲突,最终获得秦国援助而取胜。易王后的支持下,秦惠文王女儿与昭王希望得到秦国的帮助。
昭王以爱贤敬贤著称,这一名声传遍天下,不仅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如剧辛、邹衍、屈庸等,也使得其他国家开始将其视作文化和智慧中心。在接待这些高门人士时,昭 王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恭敬,比如亲自清扫道路,以师长身份请教邹衍。
由于其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及对人才的大力培养,使得更多有志之士投奔到他的麾下,其中最著名的是乐毅。乐毅是乐羊之后,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兵法知识闻名于世。他原本被推荐担任赵国官吏,但因内乱逃到了魏国。当他了解到昭 王礼遇士人,便决心留在燕 国。于是,在受到了昭 王热烈欢迎后,他决定留下来,并很快被任命为亚卿,与朝政及军事事务有关。
因此,一直以来人们用“拥慧先驱”来形容那些勇于开创新时代的人物,同时也用“碣石宫”来比喻那种优厚且尊贵地对待人才的地方。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上记载不朽的一段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