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热爱,很早就上过舞台,特别是黄桂秋先生的唱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我正式拜访黄先生学习,并跟随他22年,接受了黄派艺术的精髓。黄先生将所有自己的技艺都教给了我。我认为,当初旦角角色其实就是为男演员设计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女老生、女花脸,但戏校却不招收男旦?我学习男旦,因为我的声音和这个职业相匹配,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专业应该支持票友。同时,我也坚信只有男旦才能完美地表演黄派戏,因为他们的声音宽广而亮堂。
朱永康老师经常在家中自己弹胡琴练嗓子,同时努力写作,他著有《黄桂秋舞台艺术》等书籍。在1989年3月,他完成了一本关于老师与他的黄派艺术的书;1996年8月,与毕谷云合作,又出版了一本关于徐碧云老师生活轨迹的小说。这两部作品详细介绍了京剧旦角中的黄派和徐派艺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对京剧艺术的影响,这些文章发表在《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中。
业余时间里,我经常参与票友活动,用以演绎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等代表性剧目。在晚年时分,即便仍能精心排练大段二黃腔,如《祭江》,依旧能够保持出色的风格。而且,就像我的师傅那样,在即将登场前必须喝酒,以此来保养嗓子。
朱永康还致力于研究并推动音乐理论方面的问题,对于晚年的两部剧目——《春秋配》和《别宫祭江》的谱曲进行了深入研究。1993年,一次远赴美国讲学授课之旅,让我有机会传播和弘扬 黄派艺术。在那里,与当地人合作,我们共同上演了一场麒派名作——《斩经堂》,饰演的是吴汉之妻王兰英,那场表现获得了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