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的黄梅戏徽州女人程学勤的贡献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

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

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他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了時老作曲《春香傳》後,对音樂充满憧憬,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寫出類似的曲子,就開始涉足作曲領域。他因為從未經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只能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樂理和黃梅戲系統知識構造對音樂熱愛加上勤奮好學,使得他很快勝任了作曲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心血之旅中,有許多作品成為人們耳熟能详的一部分。

1984年的《渖婿招婿》、1988年的《公主与皇帝》以及1990年和1992年的《山鄉情悠悠》,都榮獲不同級別獎項,其中包括“金鹰奖”、“飞天奖”,這些都是程學勤創作生涯中的高峰點。但是,最讓他感到驕傲的是他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而不是僅僅是獲得獎項。隨著時間流逝,這位徽州女人——黃梅戲——繼續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無數觀眾的心靈,不斷傳承與發展,是中國文化寶貴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總結來說,在一次次創新的嘗試與實踐中,由於他的才華與努力,以及對於傳統藝術不斷探索與融匯新元素,以時代化形式展現給觀眾,這使得程學勤成為當代一個重要的人物,其貢獻將永遠被記錄在歷史之中。而他的故事,也將激勵更多青年追求夢想,不畏艱難,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生命中的每一步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