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音乐奇缘程学勤的旋律之旅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程学勤耳濡目染于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演出和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这些经历深深吸引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无尽的向往。六岁那年,他偶遇一位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立刻被其美妙的声音所吸引,跟随他走了10里路,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他回家后,由于疯狂追求音乐,不得不承受了一顿挞打,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热情,而是激发了他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

上中学时,每天晚上通过窗户听着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的排练声,那些旋律如同清泉般不断涌现,让他心潮澎湃。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聆听,更是在无形中学习着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情感。这种习惯养成了他的终身之业,使他在青春期就能够独立学会拉二胡,并且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杜鹃》。

程学勤与著名作曲家时白林相遇后,被《春香传》的旋律深深打动,这种触动让他决定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曲子。这段经历标志着程学勤开始涉足作曲领域,即便缺乏专业教育,他依然凭借热爱、坚持和自学,将乐理知识和黄梅戏系统知识逐渐掌握,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曲家。在半个世纪里,他写下了204部作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安徽省黄梅戏音乐界树立起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程学勤在艺术生涯中的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荣誉与奖项,如1984年的《渖婿招婿》获得一等奖、1988年的《公主与皇帝》获最佳作曲奖,以及1990年和1992年的电视剧版《黄山情》、《桃花扇》分别获得“金鹰奖”、“飞天奖”。2000年,《山乡情悠悠》的优秀表现还赢得“中国电影华表奖”。

然而,在程学勤看来,最宝贵的是老百姓的心头好。他说:“我最珍视的是普通观众喜闻乐见,没有金杯银杯能比得上的。”这股正直而真诚的情感,是他持续创作下去最大的动力之一。他坚信,只有保持原味唱法,才能真正展现出时代新风貌。而对于这个目标,他毫不妥协,因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人追求艺术卓越的一个承诺。

总结来说,程学勤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卓越的才华,为黄梅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梦想者,让我们看到只要执著于梦想,就一定能开花结果。在这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大舞台上,每个人的努力都将会化为璀璨夺目的星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