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领域,有一个名字经常被提及,那就是赵淳生。作为我国第一个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他不仅是超声电机的奠基人,也是开拓者。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赵淳生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在90年代初,我国尚未研制出自己的超声电机,而日本和德国等国已经将其投入到商业应用中。1992年,他受邀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访问学者,在那里他意识到了超声电机对航天器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放弃美方给予的优厚待遇,回到了南京,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在一个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工作,他们共同研究出了我国第一台能够实际运转的超声电机。
2000年11月,因积劳成疾,赵淳生被确诊为肺癌。在肺癌治疗期间,又被查出了胃癌,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他在病榻上完成了多份研究报告,并且在休养期间,将实验仪器搬到家中,不断地进行实验。这段时间里,他体重锐减26斤,但他的决心和毅力依然坚定如初。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忍耐力,赵淳生最终战胜了病魔,其研究成果“新型超声电机技术”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并于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面对失败也要勇敢前行。
尽管历经三次失败,但赵淳生从未放弃过。他创建了南京航达超控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研发了一款只有46克重的超声电机,该设备后来用于嫦娥三号卫星,这标志着我国产自主可控的人类太空探索时代正式拉开帷幕。此外,该公司还首次研发成功“四 超一特”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空间激光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地球同步轨道激光通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现在,当我们回顾赵淳生的故事时,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更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事业至上的执着追求,以及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斗志昂扬的心态。虽然他说自己不是最美,但是他的生活和工作充分证明了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生命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