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角李斯忠:《河南豫剧包公辞朝全场戏》中的演绎大师
李斯忠,豫剧界的杰出净行演员,以其在《河南豫剧包公辞朝全场戏》中的表演,成为了后人难忘的经典。他的生平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从贫穷的乡村到艺术殿堂,他一路奋斗至今。
李斯忠出生于河南省宁陵县柳河村的一片贫困之中。早年他就因生活所迫去当了地主家的羊倌。在放羊时,他喜欢高声唱歌,每逢周围村庄有戏,他就会偷偷跑去看,然后模仿着唱。他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二八”、“流水”编了一段小曲:“有为王坐树墩,满朝文武把王尊。那一厢卧下‘羯羔子’,这一边立着‘臊胡臣’。地有青草自己啃,不许抵角散了群。”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的嗓子越唱越响亮,最终被老艺人王甲玉发现,并进入科班学习。
入科班后,李斯忠专攻净行,因为他的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就在72天内登台演出。在科班期间,他共学了12出戏,其中担任主角上演的就有11出,如《秦香莲》、《铡赵王》中的包公,《白玉杯》中的严嵩,《陈平打朝》中的陈平等角色。
17岁正式出科,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上演,从此他以洪亮的声音和豪迈的作派,一鸣惊人。他最擅长扮演的是“黑头”,从童年的包公到晚年的包公,都曾是他常常饰演的角色。他还曾用“红脸王”半说半唱、偷字闪板和“花脸爷”高亢自然的声音技巧,为自己的唱腔增色不少。
1950年,他转入宁陵县豫剧团并且成为团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秦香莲》的全剧之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工作者”。1956年参加省级观摩会,与田汉导师见面,被誉为一个大悲剧。他的司马茅形象塑造成功,展现了他卓越的地位。
1960年代初期,他调入二团参与现代戏《传家宝》的排练,用黑头行当塑造老民兵英雄形象达到了新高度。而1980年代末期,在省级流派演出的《下陈州》,受到了同行与专家的赞赏,还获得建国30周年献礼一等奖。
作为一个人诚恳正直的人物,对于艺术精益求精,对于技巧也极具研究精神,无论是吸收别家还是学习其他种类都能做到取舍,有度融会贯通,将这些精华巧妙融入豫剧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此外,由于对声音处理上的注意力,也使得他的作品深受欢迎,无论是在清官还是普通百姓面前都是如此完美无瑕的一个形象化身。
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其代表性作品如《下陈州》(十保官)、司马茅告状(十大状)等,都展示出了他对于不同年龄、身份包公形象塑造能力,以及对兄弟舞台技法吸收运用的高超手腕。他亲传弟子包括兰力、杨艳玲等,而再传则有更多优秀人才,是对未来艺术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巨匠。这位传奇人物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那是一种由心灵交流所产生的情感深度,是一种跨越时空与文化差异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