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大的港口昏聩无能的末帝沉睡在海岸线上的衰落

元顺帝简介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 Temür,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国境内,与西北的金山(阿尔泰山)紧邻,其出生与成长也是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度过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见证了多次皇位更替和权力斗争,最终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并后又被送往广西静江。

在流亡期间,他接受了秋江长老的教导,学习《论语》、《孝经》,并且热爱玩耍、捕捉鸟兽。他对待官吏也表现出了恭敬谨慎,但同时他还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对待游戏总是充满激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作为太子的责任,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权臣们的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卷入了宫廷斗争之中,不仅要应对外来的威胁,还要处理内部权力博弈。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当时占卜者预言若和世瓎之子妥懽帖睦尔在鸡年的六个月后即登基,那么皇运将如同忽必烈般久旺。这一预言让众人都期待着他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统治者。

终于,在至顺四年五月,一系列事件导致权臣燕帖木儿逝世,此时卜答失里临朝称制,她决定立妥懽帖睦尔为帝,并在六月初八日正式即位,是为元顺帝(惠宗)。顺帝即位后改年号为“至正”,并封其女伯牙吾氏为皇后、卜答失里为太皇太后、燕帖古思为皇太子。但很快地,元朝就陷入了一系列内乱和外患之中,由于政局不稳定,无力控制国家大事,最终导致1368年的明军进攻,大都沦陷,蒙古退出中国,这标志着 元朝结束的一个转折点。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当明军接近大都时,妥懽帖睦尔出逃,最终驾崩于应昌。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给予其上谥号“元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或庚申君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