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襄王,宣惠王的儿子。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韩宜阳。在那一年,秦军如同潮水般涌入宜阳,将六万名敌军首级送还,这一胜利被记载在《史记》中。《史记》也详细记录了襄王五年的悲剧——秦拔掉了韩国宝贵的宜阳,并将其夷为平地。
随后,襄王六年和七年,又一次与秦国发生冲突,而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的几年里,韩国遭受连续的挫折,但在襄王十年的太子婴前往朝见秦国并归来后,一线希望出现了。而到了襄王十一年,当太子婴不幸去世时,一场继承权之争爆发,其中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夺皇位。这场斗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势演变。
苏代,在观察这一局势后向公子咎提出了一个计策,他建议利用楚国对待公子的态度来促成自己的登基。他认为,如果能够让楚国围攻雍氏,那么当韩国求助于秦国时,就可以借此机会获得楚军的大量支持,从而确保自己的位置。此计果然奏效,不仅成功地结束了内战,而且还使得韩咎得到了楚、韓两家的封赏。
然而,此时正值张仪之死,他留下的智谋却继续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当公孙昧被派往韩国内部进行调查时,他对外界表达了怀疑,因为他知道张仪总是善于用计谋来达到目的。他警告说,即便是看似帮助的行为,也可能隐藏着背后的阴谋。如果事实上真的如此,那么即便取得短暂的胜利,也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地步。
面对这样的局势,公仲感到困惑不解,对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表示出恐惧。但苏代仍坚持己见,他认为应该先与齐、楚结盟,再考虑与张仪合作。他指出,只要能团结起来,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即使是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地方。此番劝言,最终促成了各方之间的一种默契,最终导致了雍氏围城事件的解决。
至于最后,我们知道的是,在襄王十四年的时候,与齐、魏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军,他们甚至达到了函谷关设立营寨。这段时间里,看似没有显著成果,但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在他的十六岁那一年,由于健康原因失去了领导权,而他的儿子接替成为厘王,是为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