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第39任君主姬职,即燕昭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以其招贤纳士的名声远扬。昭王本名姬职,是燕太子平的弟弟,也是燕王哙之子的儿子。在位期间,他大力提倡文化和教育,吸引了大量才俊汇聚于燕国。
据史书记载,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了姬职为君。这一举措得到了秦惠文王女易王后的支持。然而,当时的燕国局势混乱,姬职与太子平之间爆发冲突,最终由于秦军干预,太子平被杀,而姬职则被立为新君,与秦结盟。
昭王深受人们尊敬,因为他对待贤者极为尊重。他不仅吸引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如邹衍、剧辛、屈庸和乐毅等,还特别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为邹衍提供优厚条件,让他居住并讲学,这种待遇被后人赞誉为“拥慧先驱”和“碣石宫”。
昭王的大开门政策,使得更多的人才聚集于此,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乐毅。乐毅曾是赵国内部官吏,但因内乱而逃往魏国。当他了解到昭王对人才的重视之后,便决定留下,并最终成为了昭 王身边的一员重要人物,被授予高级官位和兵权。
通过这些措施,昭 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力的政权,为未来的战略布局打下坚实基础。他的爱好学习、尊重人才,以及推崇文化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稳定,也奠定了将来攻破齐 国七十多城以及东胡等外敌的一个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