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果真如此,还是以讹传讹了呢?
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都跟数字关系密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一父亲是五十四,一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为什么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有一个规矩,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出处。
我上网去搜寻了下,这个解释确实有一定的根据。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当时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
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假设这规矩真的存在,那么可以推断出每位人的姓名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比如某人的父亲母亲分别XX岁、YY岁,他们可能会被赋予一个类似于X+Y或XY格式的名字。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用这些与自己家族中特定时间点相关联的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
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整,因为它无法完全解释所有历史人物的情况。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个人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姓名选择的一般态度。如果我们想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细节,比如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否真的遵循这样的规定,以及这些规定是否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情况。
总之,从文本内容来看,用数字取代姓名并非仅限于宋末到金初期间,而是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不过,它们所代表的是什么意义,并且它们如何影响了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更加详尽研究,将能够揭示更多关于这个时代人口统计学习习以及个人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