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前390年-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家、哲学家,代表了“合同异”派。曾任魏国宰相长达十二年,主张合纵抗秦,被尊为魏国联合齐楚对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
在与庄子的交往中,两人经常进行辩论,他们是至交好友。庄子评价惠施很有学问,道术很多,他写的书能装五车,这就是成语“学富五车”的来历,用来形容学问大、读书多。
惠施曾因与张仪不和被驱逐出魏国,但他先后到楚国和回到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在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诸侯的支持,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作为合纵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各诸侯国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因此经常被派遣外交事务。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才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庄子的记载。他主张广泛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从中总结出世界规律。除了《庄子》之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惠施的学问非常渊博,被魏王赞赏并忠诚于他。当时宰相去世,魏王急召惠施,他即刻起身日夜兼程赶到,都城大梁准备接替职务。他走了一程又一程,一条大河挡住去路,但由于水性不好,不幸落水,最终由船家救起。在这次事件中,他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决心,并且展示了治理国家与凫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点。
然而,在另一次事件中,当张仪排挤他时,他被送到楚国,而不是返回宋国,因为冯郝认为这样做可以欺骗张仪,并使得恵斯感激而不已。此举显示了社会关系在个人地位及政治生存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维持或改变自身的地位。
此外,《战策·燕二》提到过一个故事,说杨树易生但难保全,因为它需要避免所有人的拔除。这象征着田需虽然获得君王器重,但要保持这个地位必须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而另一则故事讲述了十个人栽植杨树却容易让其倒毙,而一个人的拔除却难以办到。这说明即便一个人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也不能忽视周围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以确保长久的地位稳固。这些历史记录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及其对于个体命运影响深远的事实。